曾经的他是个“混混”,一次偶然,进入互联网领域,让他的人生从此不同。曾经的落魄少年成长为如今成熟睿智的上市公司总裁,在这之中又有多少的心酸历程。无论是加入金山还是离开雅虎,果敢的性格和清晰的目标都是他成功的根源。

自主创业时面临工作生活的双重挑战,他也曾濒临抑郁症的边缘,好在上天眷顾这位商界的天才,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到底他是怎样从不名一文到亿万富翁呢?他的得意之作“暴风魔镜3”又有哪些独到之处?

暴风冯鑫 冯鑫创业 暴风CEO冯鑫

现实中草根逆袭

2015年5月23日下午,微信公众号“中国文联”的作者小马宋,分享了一条朋友圈,一天时间点击量超过50万,内容是“三年,从月薪8K到资产千万,他是我一个同事”,听起来这很像一个草根逆袭的励志故事,但实际上它是一则暴风科技最新的招聘广告。

广告中描述的是一个程序员在短期内财富暴增的故事,听起来不可思议但真实可寻,这“故事”就出自暴风科技,而且同样的经历还不止他一人。

就在这条广告发布的两个月前(2015年3月),暴风科技上市了。暴风公司内部创造出了10位亿万富翁、31位千万富翁和66位百万富翁。而CEO冯鑫本人的个人身价已经飞升到60亿人民币左右。

暴风上市之后的疯长已经成为中国股市的奇观。截至6月30日,暴风科技在创业板的股价已经涨了41倍,被称为今年新股中的“妖股”“神股”。

暴风影音的投资者、IDG资本创始合伙人熊晓鸽参加了暴风上市的发布会。他说IDG所投的公司有80多家已经上市了,包括百度、腾讯等(这些公司上市他都没有去参加),但因为暴风影音上市具有标志性,会成为未来中国股市上产生类BAT的巨头。

暴风科技是第一家拆VIE结构回归A股上市的互联网公司,上市后连续39个涨停震惊两市,这一现象也引发一大批优秀公司回归A股的热潮。

6月23日,去年刚在美国上市的陌陌收到了来自公司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唐岩、红杉资本等方面的非约束性私有化要约。

曾经的“中国传媒第一股”分众传媒,在紧锣密鼓筹备之后,借壳国内A股上市的计划也到达实施的关键阶段。

除了陌陌、分众传媒以外,仅今年4月以来,就已有奇虎360、人人公司、世纪佳缘、巨人网络等16家中概股准备私有化,成为有史以来数量最多的一个季度。

百亿身家老板也曾是个屌丝

然而,这个创造财富神话、掀起回归A股上市热潮的冯鑫却曾说自己是一个“混混”,他是如何从一个“混混”变成一个上百亿市值公司的掌门人呢。

冯鑫大二时曾差点被劝退,1993年大学毕业,因为没有学位证,被“分配”到山西矿务局,但在那又不好好工作,只顾着读《尤利西斯》。毕业后的四五年时间里,他在人生的路上辗转,自己注册公司做BP机维修、做煤炭运输、当历史老师、开馒头厂、卖喔喔奶糖、拿着简历在国展找工作……这些经历给他一个答案,“为了吃饭找工作,这不是我想要的”。

1998年春节,他在看了陈惠湘写的《联想为什么》和杨元庆、郭为的故事后,才知道原来在北京有这么一帮有梦想有技术的年轻人。他直接拿着简历去联想大楼面试,结果联想没去成。1999年,阴差阳错,冯鑫去了联想投资的金山。

进入金山,是冯鑫人生第一个转折点。

当时金山毒霸刚刚推出,如何做得过已经发展了10年的KV、瑞星杀毒软件200多元一套,冯鑫推出3个月试用版,5元钱。一个简单的定价策略,几乎把所有的“码头”抢占。此后的冯鑫奇招迭出。比如租软件,干脆不卖了,198元租回去,3个月无条件退货。这些手法折腾的一来二去,当时金山毒霸一天在全国卖两万套,冯鑫在成都就能卖一万套。冯鑫名震西南,很快就升至市场总监、毒霸事业部副总经理。

2004年7月,冯鑫出任雅虎中国个人软件事业部总经理。第一单合同就震撼了冯鑫,不过是一句话的广告,易趣一年就投了180万,这笔没有库存没有物流的广告,让冯鑫见识了互联网的威力。

“我要做一个互联网软件帝国,做一切。”因为这样一个看似不切实际的想法,2005年,冯鑫离开雅虎开始创业,这是他人生第二个转折点。他带着对互联网软件的见解 ,组建了注册资本50万人民币的酷热影音。

从2006年搭建VIE架构,引入IDG的美元投资开始,冯鑫就冲着做好暴风影音到美国上市的目标去的。2011年,他接受《创业家》采访时高兴地说,暴风科技即将上市。

2009-2011年,酷六、乐视、优酷、土豆等视频网站都先后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暴风那时确实已在创业板排队上市了,但中国股市却突然停发新股,且一停就是4年。暴风的“即将上市”也即将了4年。 

上市上到得抑郁症的CEO

他在接受《创业家》雷晓宇采访时,曾这样描绘自己4年来的煎熬状态:

“国内上市是蛮痛苦的,要求比在美国上市高多了。美国是披露制,你该干嘛干嘛,只要披露就好了。国内要求很多,利润啊什么的,导致你发展处处受影响。比如说,你可能要为了保持利润,在投入上缩手缩脚;或者你怕违规,所以在版权问题上会比别人严苛,一点不敢出事。”

“有一阵,我几乎每天都去证监会大楼。每周去两三次,坚持了两三个月。在那排队的都是公司老板,希望预审员和处长他们理解你、信任你,进行各种各样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