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IPO风靡华尔街之际,在那些被神化了的人物形象背后,以房地产业的视角,对马云及其创立的阿里巴巴抽丝剥茧,很容易看到其与房地产开发商一样似曾相识的发展路径。
1999年,教师出身的马云创办阿里巴巴。这一年,房地产龙头企业万科王石卸任总经理。马云创业过程中许下宏愿–"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翻译成房地产业术语,不就是房地产企业家们曾经提出过的"让居者有其屋"的愿景么?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总是惊人地相似。1999年阿里巴巴创建后定位为"中国中小企业贸易服务商",创业之初的阿里巴巴采取了为中小企业提供"网站设计+推广"主营业务,通过吸引足够的供应商和买家,打造出所谓的B2B模式。换到房地产业,不就是–想着交易中介的事,干着营销代理的活。
在马云所领导的阿里巴巴发展中,有几个节点至关重要。2003年初,在阿里巴巴B2B核心业务稳定后,马云又寻找到了新的商机。2003年5月C2C模式的淘宝成功上线,随后推出网上实时通信软件贸易通(阿里旺旺前身),2003年10月,采用担保交易模式的支付宝上线,在信用体系尚不健全的中国,淘宝生态链逐步完成;同时加上免费策略,其市场份额逐步超越曾经具统冶地位的eBay易趣。但此时的淘宝赢利能力不佳,直至淘宝商城的出现。2008年4月,淘宝网推出B2C淘宝商城,并在2010年启用独立域名并更名为天猫。
这个过程,从商业地产的角度,其实就是业态调整、产品升级的过程。C2C模式中,商户营业额小,客单量小,承租能力不强,但可以聚拢人气;到B2C模式,商户承租能力强,交易额提点高,且广告位购买支付能力强。在具有统冶地位的市场中,阿里巴巴完成了从市场占有率到公司实际营收能力的变现过程。至于团购的聚划算,广告服务的阿里妈妈等,其商业模式都没有超出商业地产中打折促销、广告服务与人流导入的范畴。
在资本运作上,吸引软银的风投、雅虎的合作,以及香港的上市,本质上与房地产开发商在行业大发展中,财务上加杠杆投资逻辑并无二致。只不过,在香港的退市,马云完成了一次高抛低吸资本运作戏码,也为时至今日IPO留出巨大腾挪空间。
2013年5月,阿里物流在深圳成立,这家名为菜鸟网络的公司,彰显了"大阿里"战略的核心:依托消费者群体、商户、制造产业链,整合信息流、物流、支付、无线以及提供数据分享为中心的云计算服务,成为中国电子商务的基础服务商。最终,2014年9月,阿里巴巴于美国开启世纪性的IPO盛宴。
至此,马云讲述的开发商故事清晰可见:从中介与营销代理起家(阿里巴巴网),通过免费策略与担保支付吸引人流(支付宝),打造商业交易平台(淘宝和淘宝商城);然后再通过业态调整、产品线升级、提高租金完成变现(天猫);延伸至上游领域拓展金融业务(余额宝、小微金融),并围绕所建成的社区(阿里事业群)提供全方位增值服务(阿里云等),然后加杠杆推动国际化(IPO与拓展海外市场)。
与中国开发商的发展相比,马云与阿里里巴巴是不是也殊途同归呢?